追求合作共赢
Win win for you and me售前售中售后完整的服务体系
诚信经营质量保障价格实惠服务完善相关文章
Related Articles详细介绍
品牌 | 其他品牌 | 应用领域 | 综合 |
---|
与上世纪相比,21世纪上半叶全球面临的核生化威胁呈多样化趋势,既有传统威胁,如核生化战事、核生化威慑,也有非传统威胁,如核生化扩散、核生化、次生核生化灾害、核生化工业事故、生物疫病等。所有核生化威胁都具有相同的大规模伤害人生命和破坏环境的效应,是现代国家安全的重大忧患。
一、核生化威胁形式多样
核生化威胁是核生化和有毒有害核生化物质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形成的威胁。随着核生化工业科技的发展及其对政治、军备作用力的增加,核生化威胁也在逐渐增加,且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形式。
(一)核生化袭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化学战、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化学战、两伊战争中的化学战和美军轰炸日本广岛、长崎,都是核生化袭击的史例,造成的伤亡十分巨大。未来战争中使用核生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并可能出现两个变化。一是生化由战术使用、战役使用向战略使用转变,将生化作为对敌战略后方进行警告、威慑、骚扰的工具,则由战略使用向战术使用转变,将用于解决一些常规难以解决的战术目的,如攻击地下坚固堡垒等。二是运载工具和方式的变化。以前的化学袭击有钢瓶吹放、化学炮弹袭击、化学航弹轰炸,飞机布撒毒剂、布设化学地雷等,生物袭击有特工布撒、飞机布撒、航弹轰炸等,核袭击有航弹轰炸。随着远距离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未来核生化的战场使用将主要采取发射的方式。
(二)核生化威慑 诞生后,除美国在日本使用过外,一直没有再使用,但它发挥的威慑作用却长时间影响着国际安全,制约着被威慑一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全民深挖洞,搞国防工业三线建设,就是对苏联核威慑的反应。
(三)核生化扩散 在出现后的20年里,核国家只有美、苏、英、法、中5国。此后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等国也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在化学扩散方面,据美国国防部1997年发表的《大规模毁伤性扩散的威胁与对策》年度报告称,已有25个以上的国家研究过或正在发展化学。在生物扩散方面,据美国中央情报局1996年《扩散威胁》报告显示,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被怀疑拥有生物战计划的国家和地区已增加了一倍。目前,至少有 15个国家和地区可能拥有生物战计划。
(四)核生化 随着国际主义活动方式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核生化因其杀伤力强、行动隐蔽、影响范围广等“优点"成为主义活动的重要选择。组织或个人通过直接使用核生化,散布放射性物质、生物制剂和化学有毒有害物质,破坏核、生物及化学相关设施或威胁采取上述行动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据统计,1987-2005年,全球约发生24起核及其辐射事件;1945-2005年,全球约发生121起生物事件;1946-2005年,全球约发生146起化学事件。每年发生的核生化事件从1995年的约60例上升A2001年的178例。
(五)次生核生化灾害 在最近几场战争中,利用常规打击核生化设施,引发核生化危害,已成为美军惯用的作战手段。用常规打击这类目标尚无国际公约限制,不承担违约风险,却可以收到与核生化攻击相似的结果。如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不仅在空袭作战中打击、摧毁了10余处伊拉克核、化学、生物研究、生产、储存设施,还以飞机轰炸了伊拉克的油井、储油设施和炼油厂,从而造成大范围原油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甚至使大批海鸟和鱼类死亡。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对贝尔格莱德、潘切沃等20个城市的30个化工设施进行频繁轰炸,大量的氯、氨、氢氧化物被释放到空气中,燃烧中产生了氯乙烯、光气等有毒气体,令人刺眼、窒息。有评论说:“北约打了一场没有使用化学的化学战。"
人防工程对核生化的防护概念
一、的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有4种:冲击波:可通过对内脏的挤压,对物体的抛掷、撞击造成杀伤破坏。光辐射:可通过灼伤皮肤、眼睛,烧伤呼吸道,引起大面积火灾等造成伤害。早期核辐射:可以像X光那样穿透人体杀死细胞,严重时引起辐射病。核电磁脉冲:可对电子器材造成破坏,对人员无杀伤作用。防护方法主要有:服用预防药物、及时撤离沾染区、洗消前进行沾染检查、集中处理受染服装、进行淋浴消除等。
二、战争中的化学攻击及平时的化学事故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化学危害。不论是毒剂,还是各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都是以其毒害作用杀伤人员;可以造成空气、地面、物体、水源、食物等染毒。当人员吸入染毒空气,眼睛、皮肤、伤口接触毒剂液滴,误食染毒食物或水及触摸染毒物品时,都会受到毒害作用。化学防护有多种方法,主要是进入人防工程,及时进行洗消并防止用手直接触摸染毒衣物造成二次染毒。采取个人防护并撤离。进行皮肤消毒和清洗,及时注射急救药物等等。
三、生物袭击是用致病微生物、毒素等生物战剂,对人员、牲畜、作物进行杀伤、破坏的袭击。未来高技术战争中,敌人对城市可能使用多种手段进行生物袭击。生物防护方法很多,除了器材防护、免疫预防、检疫隔离、灭菌消毒等方法以外,还应做好杀虫、灭鼠等消灭传染媒介的工作。
人防工程对核生化的防护概念
人防工程可分解为结构、防护层、防护设备、建筑设备等。为实现人防工程的核生化防护战术技术要求,对工程的建筑结构、设备专业、防化设施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此必有须明确以下基本防核生化概念。
1结构
能使工程形成成形并能承载的构件或加固的围岩连成的组合体称为结构。具有抵御预定破坏功能的结构称为防护结构。人防工程一般为砼或钢结构。
2防护层
结构上方能起防护作用的岩、土或其它覆盖材料称为防护层。有自然防护层和人工防护层之分。
3建筑设备
保障建筑有效空间达到预定环境标准所需的设备称建筑设备,亦称内部设备,包括通信、给水、排水、供电、照明等设备。人防工程中建筑设备的数量与其用途、规模和要求等有关,指挥工事通常有完善的建筑设备,包括柴油电站。
4防护设备
人防工程中主要用来阻挡冲击波、毒剂等从孔口进入主体的设备称防护设备,包括防护密闭门、密闭门、活门、滤毒器等。能阻挡冲击波但不能阻挡毒剂等通过的门称防护门,与之功能相反的称密闭门;两种功能均具备的称防护密闭门。活门是防爆波活门的简称,用于通风或排烟口的防冲击波设备。
5主体和口部
人防工程中能满足战时防护及其主要功能要求的部分称为主体,主体是人防工程中满足人员、物资、装备等战时所需要的防护和生存要求的部分。人防工程的主体与地表面,或其他地下建筑的连接部分称为口部,口部是保障主体能满足战时防护要求的一个重要环节。人防工程包括主体有防毒要求的和主体允许染毒的两种类型。对于有防毒要求的人防工程,其主体指最里面一道密闭门以内的部分,口部是指最里面一道密闭门以外的部分。对于允许染毒的人防工程,其主体是指防护密闭门(防爆波活门)以内的部分,口部是指防护门(防爆波活门)以外的部分。
6防护密闭分区和非密闭区
人防工程中能抵御预定的爆炸动荷载作用,且满足防毒要求的区域称密闭区,亦称清洁区。能抵御预定的爆炸动荷载作用,但允许染毒的区域称非密闭区,也称染毒区。对于有防毒要求的人防工程,其主体均属于清洁区;其防护密闭门(防爆波活门)以最里面一道密闭门以外的部分均属于染毒区。对于允许染毒的人防工程,均属于染毒区。
7防抗力级别
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主要用以反映人防建筑能够抵御敌人核袭击能力,是一种国家设防能力的体现。抗力等级是按照波地面超压大小划分的。
8防化级别
人防工程对毒剂、生物战剂和放射性气溶胶的防护,根据需要和技术与装备条件,人民防空工程防化级别共分为甲乙丙丁四级。防化分级是以对化学防护标准和防护要求划分的等级。
产品咨询